跳到主要內容區

【中山醫電子報】2024語聽系海外實習交流計畫成果分享

2024語聽系海外實習交流計畫成果分享
0  國際處 / 張毓軒 老師/語聽系
 

自109學年度獲補助迄今,順利選送兩梯次;其間經過陳凱玫,張毓軒及邱怡婷老師等計畫主持人持續努力為學生規劃相關實習事宜並累積豐厚的學習回饋成果。透過教育部及學校補助,帶領選送學生至美國薩樂斯大學進行學習與交流,實屬相當難得之機會,收穫良多。近年來,由於少子化與長照領域之蓬勃發展,國人對於語言治療專業服務及聽力師的需求大幅增加,語言治療師及聽力師人才短缺、專業技能之培育成為關注焦點。然而,相較於發展純熟與制度完善的美國而言,我國的語言治療與聽力專業發展仍落後約十年以上。而此次學海計畫,選送我系已在就讀語言治療與聽力專業的學生赴美,串接學生於台灣已有的基礎知識、擴展學生本身的國際專業視野、見長思維,進而培育未來新生代語言治療師與聽力師的專業且多元的走向。

透過執行此計畫,學生與教師不僅能從美國溝通障礙科學系及聽力學院教授們的教學引導與講述中收穫最新的語言治療與聽力專業知識,包括從基礎到多元的療育教材應用、串接專業理論至實務的技能、個別化與特異性的療育技巧、最新的語言治療與聽力學門發展趨勢等。

學生與教師更能透過實際走訪了解當地醫療、社區與學校教育現況,反思台灣現有的語言治療與聽力領域現況,例如美國專業人員執業人口場域分佈與台灣出現極大之差異,包括約六成的美國語言治療師在教育系統中執業,僅兩成五的語言治療師於醫療系統中服務,此與僅不到一成的台灣語言治療師在教育系統中執業,相差甚巨,為幾近飽和的台灣醫療場域帶來嶄新的未來發展走向。

執行計畫中能頻繁的於美國臨床第一線見習當地臨床個案處遇實屬難能可貴。學生與教師透過見習機會能了解並認識發展完善國家的專業設備,能學習純熟的療育技能與思維,包括基礎的如何進行評估、療育與諮詢等,以及走在語言治療與聽力界前驅的技能,包括如何施以遠距語言治療(telepractice)、如何為跨性別者進行嗓音療育(transgender voice therapy)、如何為兒童言語失用症(childhood apraxia of speech)串接實用的功能性目標、如何實際進行跨專業合作(tran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間的角色釋放等皆為台灣語言治療與聽力專業與學術注入國際競爭力,對培育台灣臨床語言治療與聽力專業人才的質與量具前瞻意義。

112學年度為第三度與薩樂斯大學之聽語學院合作,計畫主持人及學生皆感受到對方學校對於此兩校合作的重視,針對第一階段執行後我方所提出的建議,實際地去精進及增加計畫:例如,每週一皆有安排學生的校外參訪行程,語言組是去鄰近國中國小或幼兒園看語言治療在學校服務的狀況,而聽力組是去知名的助聽器公司進行參訪。

感謝教育部連續給予本校最大的經費支持與鼓勵,明年度有幸又再度取得教育部的學海計畫補助,將使得本校更多莘莘學子受惠,增進本校與國際聽語學系之交流,並與國際接軌相關的聽語知識及技術。學海築夢計畫提供選送生海外實習機會,拓展選送學生視野及專業技術,提升學生未來就業競爭力與職涯選擇機會,培養臨床語言治療和聽力學領域之專業人才。

 
美國薩勒斯大學見習分享
0  語聽系/國際處 / 陳宣榕/劉紜安
 

陳宣榕臨床見習分享

前三週的Hands-On Clinical training,每週一次進入Salus University的診所見習,給了我寶貴的實踐經驗和深刻的職業認識。第一週的見習,我跟隨Dr. Rajan進行幼兒聽力的診療工作,Dr. Rajan是一位專門負責幼兒聽力的專家,她的工作範疇涵蓋了與幼兒聽力相關的一切事務。在這期間,我遇到了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個案,這位幼兒的助聽器已經有一個月的時間出現噪音問題,而且充電盒也似乎損壞了。然而,這位幼兒及其家人並沒有立即尋求調整或維修,這讓我感到非常驚訝。此外,這次經歷也讓我體會到聽力師這一職業的國際化特性,例如,有一位母親和她的小孩僅會說西班牙語,但Dr. Rajan不會講西班牙語。為了解決這一溝通障礙,Dr. Rajan請來了一位翻譯,最終順利解決了這位母親和小孩的問題。在這裡,我看到了許多聽力受損的孩子,我希望將來也能像Dr. Rajan一樣,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小朋友,因而激發了我成為一名幼兒聽力師的夢想。

第二週的見習,我跟隨Dr. Roman,他是一位負責成人聽力個案的專家,我非常幸運地見證了一位成人個案進行了一系列非常完整的聽力檢查,包括純音聽力檢查、鼓室圖檢查、語言接受閾值測試(SRT)、耳鏡檢查、耳聲傳射檢查(OAE)和聽反射檢查。這些檢查項目都是我在課程中學習過並實際操作過的,讓我感到特別熟悉和興奮,我深刻體會到聽力師的日常工作流程和步驟,這讓我對聽力學越來越喜愛,也更加期待自己能夠成為一位出色的聽力師。在這週見習的最後,我見到Salus University的學生協助聽力師調整助聽器,他們的專業和技術讓我非常佩服,也激勵我努力學習。

第三週的見習,我跟隨Dr. Myers進行前庭功能的檢查工作,這週的學習內容正好派上用場,其中一位個案進行了影像眼球震顫測定(VNG)檢查,我還見識到了新的檢查項目——前庭誘發肌性電位(VEMP)檢查,Dr. Myers將兩片電極貼片貼在個案的額頭,其餘兩片則貼在個案的胸鎖乳突肌上,這讓我覺得非常新奇,並深刻體會到聽力師的工作與高科技儀器之間的緊密聯繫,我意識到,熟練掌握這些高科技工具是成為一名優秀聽力師的必備技能,這週的見習還包括了其他一系列的聽力檢查項目,這讓我對整個聽力檢查流程更加熟悉。

每一次到診所見習,我都能夠學到新的知識和技能。有些內容在台灣的課程中有接觸過,有些則是全新的經驗。這種多樣化的學習經歷讓我每次走出診所時,都感到自己又增長了不少知識,對所學的一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每週的見習不僅豐富了我的專業知識,也提高了我的實際操作能力,使我在成為一名優秀聽力師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段寶貴的見習經驗讓我更加確信了自己的職業選擇,也同時了解到成為一名出色的聽力師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對高科技工具的熟練掌握。未來,我希望能夠繼續深入學習,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劉紜安臨床見習分享

第一週的臨床見習我是觀察Dr.Rajan的個案。Dr.Rajan是小兒聽力師,我以為小兒聽力師是專門看12歲以下的個案,沒想到我第二個個案是一位18歲的青少年。在美國21歲才成年,所以小兒聽力師的個案也有可能是青少年,還蠻特別的。第一個個案是一個20個月的妹妹,他有語言遲緩,他的爸媽怕他是因為聽力有問題導致語言發展遲緩所以來診間檢查。檢查過程中發現個案不喜歡別人碰她耳朵,只要把耳塞塞入他耳朵他就會馬上拔掉,所以只能使用聲場測試。聽力師跟我分享這位個案前幾週因為耳環卡在外耳拔不下來,後來緊急到急診處理,所以任何人只要碰到他耳朵他就會非常抗拒。個案測純音聽檢時還蠻配合的,但由於個案是用聲場檢測,不確定他劣耳的聽力是否正常,故聽力師又測了鼓室圖及DPOAE(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確認。測完純音聽力檢查、鼓室圖跟DPOAE後,個案雙耳聽力正常,但個案耳膜紅腫,聽力師懷疑是過敏導致此情形。接下來兩個個案分別是18歲女生跟9歲男生,都是來拿新耳模跟調整助聽器。當下我才知道耳模可以客製化各種顏色及樣式,聽力師表示這也會讓年幼病患比較不排斥戴助聽器。聽力師在空檔也跟我們分享一些小兒聽篩的施測方式,例如CPA(Conditioned Play Audiometry)跟VRA(Visual Reinforcement Audiometry)。這些策略是透過不同的方式讓兒童在聽到刺激音後做出反應,不是一般的舉手或按按鈕反應。我之前還沒學過小兒聽力所以這些策略對我來說非常新奇,也藉由這次的見習學到很多課堂上沒學過的新知,讓我對小兒聽力領域有了更深的了解。小兒聽力師跟我分享他平常的工作內容,需要根據每個個案的年紀跟配合度來選擇及調整不同聽篩策略對小兒聽力師來說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課題,經過這次的見習我對小兒聽力師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第二週的臨床見習是跟著Dr.Myers的診觀察病患。Dr.Myers是專門評估病患前庭系統的聽力師,所以見習看的個案都是疑似前庭有問題的暈眩或眩暈患者。第一個個案是80歲的奶奶,他一直覺得自己頭很暈,整個世界都在旋轉。個案因為頭暈覺得自己什麼事都沒動力去完成,非常沮喪。聽力師使用VNG檢測個案的前庭,不管在注視、追視、跳視甚至溫差測驗(Caloric test),檢測結果皆一切正常,聽力師再次問診後推測她可能是血壓或血糖的問題導致他頭暈,而不是前庭的問題。第二位患者是47歲的女性,他前陣子剛發生車禍,發生車禍後就頭暈。檢測時我可以很明顯的觀察到這位個案跟上一位正常個案有些差距,這位個案平順追視、跳視等都有一點異常,但溫差測試可以發現他有眼震,為正常現象。聽力師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他車禍之後出現了複視的現象,導致他看東西一次會看到兩個景象,所以在視力方面的測試全部都異常,而個案最後診斷結果是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這兩位皆以VNG做檢查,我之前只有在臨床見習的課看過一次VNG,並不是很熟悉,聽力師很有耐心,我問了很多問題都有一一回答我,經過這次見習我不僅觀察到了前庭正常與異常的對照結果,對於VNG的知識也大幅提升!

原始連結:https://message.csmu.edu.tw/ePaper/ePaperBrowse.asp?PublishID=224

 

瀏覽數: